2011年3月2日水曜日

乔布斯

  乔布斯在1985年离开苹果,并于1997年重返该公司执掌帅印,他带领苹果开发了开创性的iMac、iPod和iPhone等产品,并在这些数码产品的创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了可能影响用户体验的每一个细节殚精竭虑。但苹果前高管表示,这些产品并非乔布斯本人的设计,他更像一个提炼并改善产品创意的“主编”。曾在八十年代及乔布斯重返后为其工作过的苹果退休工程师比尔·布尔(Bill Bull)说:“乔布斯并没有提出这些创意,他只是对这些创意进行筛选。”

  苹果的具体创新工作更多地直接取决于乔纳森·埃维(Jonathan Ive)等高管,埃维是负责苹果工业设计团队的高级副总裁,该设计团队主导着产品的外观及产品的体验,例如超薄笔记本Macbook Air等。

  另一位高级副总裁斯科特·福斯托尔(Scott Forstall)则带领iPhone操作系统及其他软件的开发团队。今年早些时候,福斯托尔曾两次在媒体及科技活动中发表演讲,表明其在苹果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他的演讲也表现出了与乔布斯类似的风格。

  其他苹果的重要人物还包括苹果零售商店高级副总裁罗恩·约翰逊(Ron Johnson),他策划的苹果商店大获成功。最近几年,设计时尚的苹果商店在iPod和Macintosh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苹果高管团队的唯一变化是,11月初,负责iPod部门的高级副总裁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宣布离职。法德尔曾被誉为“iPod之父”,他最先提出了iPod创意,并力排众议,说服乔布斯支持他的想法。法德尔称仍将担任乔布斯的顾问。目前负责iPod部门的是前IBM高管马克·派普马斯特(Mark Papermaster)。

  亲历亲为

  针对每个开发中的设计项目,乔布斯每周或每两周都将召开有重要成员参加的会议,在这些会议上,乔布斯会对开发过程提出意见,并对增加或者减少部分功能提出建议。

  曾在苹果工作过的软件开发人员格列·里德(Glenn Reid)回忆称,在一个图片编辑程序即将发布几天前,乔布斯召开会议,并在最后一分钟认为,软件中的一项索引功能使该系统变得无谓的复杂,并决定取消这项功能。当时产品文档都已经打印成册,这让里德及其软件团队感到非常沮丧,但他承认:“这使产品变得更好了。”

  里德表示,乔布斯不愿意妥协,而且其权威性也让他可以在最后一分钟发表意见,这也成为苹果开发新产品中的成功关键。曾在八十年代和1998年 -2005年在苹果工作过的工程师乔治·克瑞(George Crow)强调,在乔布斯离开苹果的日子里,该公司一直在困境中挣扎。

  另一方面,乔布斯的固执有时也显得不切实际。例如,在最初设计Macintosh时,乔布斯希望“让内部也变得很漂亮”,希望电脑内部的电线可以使用苹果早期标志的彩虹色。但克瑞表示,最终他说服了乔布斯,这是一种不必要的开支。

  曾在乔布斯离开苹果期间在该公司工作的迈克尔·麦斯(Michael Mace)认为,苹果应该任命一个在产品方面可以独立进行关键决策的继任者,就像乔布斯目前的角色一样。麦斯表示,当乔布斯不在苹果的时候,高管委员会经常做出许多妥协,从而导致好的创意无法通过,他认为:“高管们将选择最安全的设计”,而不是最好的设计。

  但克瑞认为,乔布斯已经聘请或者培养了能够反映自己产品愿景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埃维的思路与乔布斯有诸多共通之处,而乔布斯的敏锐也已经深深地植根于苹果普通设计人员和工程师的设计中,人们将会不由自主地问:“如果是乔布斯,他会怎么思考这个设计呢?”

  继任悬疑

  高管猎头及投资咨询公司Devine Capital Partners的猎头瑞克·迪瓦恩(Rick Devine)认为,苹果将在后乔布斯时代保持成功,他预计苹果将在未来的几年中更多地依靠执行力,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乔布斯在过去10年间奠定的基础。

  4年前,苹果COO蒂姆·库克(Tim Cook)曾在乔布斯治疗癌症期间短暂负责该公司的日常运作,外界普遍认为,在必要情况下,库克可能会马上重新管理苹果。但乔布斯长期的继任者选择仍旧是一个问题。

  迪瓦恩预计,苹果可能仿效迪斯尼几年前挑选CEO的做法。迪斯尼当时不但考虑内部候选人罗伯特·英格(Robert Iger),也将目光投向了eBay前CEO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等外部高管。

  迪瓦恩表示,公司董事会很少在正式寻找CEO之前,透露可能成为CEO的内部候选人。他表示:“对于有4、5个可能成为候选人的公司来说,这样做没有什么好处。”

  大多数观察人士相信,如果没有乔布斯和他令人期待的新产品主题演讲,“那种定期而来的刺激将会逊色不少。”Needham分析师查理·沃尔夫(Charlie Wolf)说。

  尽管苹果周二表示,乔布斯将不参加明年1月初的Macword大会,该公司市场总监菲利普·斯奇乐(Philip Schiller)将代替他发表演讲。但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乔布斯将放弃他的苹果产品“代言人”角色。

  去年6月份,乔布斯在参加活动时,消瘦的外形引发了外界对其健康状况的担忧。知情人士透露,乔布斯随后向媒体发表声明,请外界无需担心其健康状况,称自己只是受到病毒感染,而且在参加活动之前刚刚恢复,加上癌症手术影响到消化系统,所以体重减轻。乔布斯同时表示自己的癌症已经痊愈。

读乔布斯传记有感

  乔布斯,一个标准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者,一个被父母遗弃的私生子,一个只能忍受六个月大学生活就退学的叛逆者,一个曾经吸食大麻的“瘾君子”,更是一个“不创新就等于死亡”的践行者。读他的传记,给我的内心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

  说到乔布斯,你也许会羡慕他的财富,也许会惊叹他的事业,同时你也一定会喜欢他带来的iPad和iPhone,但如果有时间,我建议你好好研究一下乔布斯走过的路,思索一下他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那么,有一天你一定会认为这是正确的。”在乔布斯眼里,生命就是一场战斗,这个略显偏执的信念,激励他在创新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今天,苹果每推出一款新产品,都让世界各地的人疯狂地趋之若鹜,当人们惊奇于乔布斯不断取得成功,用什么语言来赞美他都不过分。但,回过头追寻他走过的路,你会发现这并非坦途。为追求卓尔不群,他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也不惧怕任何失败。在创新途中,他曾经被董事会赶出了自己一手创办的苹果公司达13年之久;他创办的NeXT公司亏损到差点全军覆没;他收购并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皮克斯公司,在早期也差点被迪斯尼抛弃……

  乔布斯经历的坎坷,比你我只会多不会少,但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毫不畏惧,在内心深处的理想引领下,坚持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战斗,以此苛求自己的付出。这也许才是他最值得我们深思之处。

  我们总是惊叹美国的科技,惊叹美国引领世界IT潮流,究其根源,是因为美国有成千上万的乔布斯,他们在用自己的全部心血追求理想,全身心投入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中去,甚至不怕用生命的代价去追求与众不同。微软的盖茨,为了坚持心爱的事业,不惜中途退学创办自己的公司,最终成为电脑操作系统的绝对国王。在西雅图,102栋办公楼里,数万名世界顶级的工程师,在他打造的这片天地日夜辛勤奉献,盖茨本人也早已成为世界首富;甲骨文的埃利森,同样是个IT狂人,一天近20个小时的工作量,谁人能比?他的数据库已成为行业的绝对领导者,在硅谷,他一口气把一个海洋公园买断,几栋圆柱形的大厦,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每次去硅谷,行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看着一个个行色匆匆的人,我都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在这里,还有多少勇者在向传统挑战,在向自己挑战?就在这片绿荫下,竟然有1万多家世界领先企业——有些已经是世界顶级的,有些刚刚成名,有些则即将成名。

  在国内,我也经常访问高新区和高新技术公司。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令人感叹的成绩,但,与硅谷相比,我还是觉得它们缺了点什么。细细想来,我感到最缺的可能就是为内心的理想敢于放弃一切的破釜沉舟的胆略。很多想创业的有才华的人,总是患得患失,不敢迈出关键一步;很多敢于创业的人,又急功近利,逃不脱小打小闹的狭隘。当然,其中也不乏例外,李彦宏因为敢于放弃美国的富裕生活,才有了今天的百度;王文京敢于放弃最高国家机关的名利,才成就了今天的用友;任正非敢于放弃部队正团级待遇和社会地位,才有了今天的华为。

  理想有多远,你的路才能走多远!美国人说,我们需要一万个乔布斯。我们说,中国同样需要一万个乔布斯。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强大,我们的人民才能真正富裕。